月背秘密渐揭露,嫦娥六号首揭月壤研究成果,填补探索史空白
9月19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于近日发布了嫦娥六号月球样本的初步研究成就。我国科研团队深度分析了这些珍贵样本的物理属性、矿物构成及其地球化学特性,由此揭示了月球初期形成与背面火山活动的独到见解,为人类的月球背面探索史书写了崭新篇章,填补了相关知识领域的空缺。
此次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嫦娥六号任务总设计师胡浩、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杨孟飞院士领导的联合团队完成。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独特价值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人类对其探索从未停止。据IT之家了解,嫦娥六号任务首次实现了从月球背面采样,带回了 1935.3 克珍贵样品。此前,人类获取的所有月球样品均来自月球正面。嫦娥六号的采样点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部的阿波罗撞击坑边缘,该区域月壳极薄,有望揭示月球背面早期撞击盆地的原始物质。
李春来介绍,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不仅包含记录采样点火山活动历史的玄武岩,还混合了来自其他区域的非玄武质物质。这些样品如同月球远古时期的“信使”,为研究月球早期的撞击历史、月球背面火山活动以及月球内部物质组成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成分构成
研究团队发现,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密度较低,结构松散,孔隙率较高。样品的粒径呈现双峰式分布,暗示其可能经历了不同物源的混合作用。与嫦娥五号月球样品相比,嫦娥六号样品中斜长石含量明显增加,而橄榄石含量显著减少,表明该区域的月壤受到了非玄武质物质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嫦娥六号采集的岩屑碎片主要由玄武岩、角砾岩、粘结岩、浅色岩石和玻璃质物质组成。其中,玄武岩碎片占总量的 30% 至 40%,角砾岩和粘结岩由玄武岩碎屑、玻璃珠、玻璃碎片以及少量的斜长岩和苏长岩等浅色岩石碎屑物质构成,进一步揭示了样品来源的复杂性。
矿物学分析显示,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主要物相组成为斜长石(32.6%)、辉石(33.3%)和玻璃(29.4%)。此外,样品中还检测到少量的斜方辉石,暗示了非玄武质物质的存在。
进一步分析表明,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的铝氧化物和钙氧化物含量较高,而铁氧化物含量相对较低,这与月海玄武岩和斜长岩混合物的特征一致。此外,样品中的钍、铀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克里普玄武岩,与阿波罗任务和嫦娥五号任务获取的月球样品表现出了巨大差异。
上述研究成果已在《国家科学评论》期刊发表。
李春来表示:“这些发现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研究的历史空白,为研究月球早期演化、月球背面火山活动和撞击历史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理解月球背面与正面地质差异开辟了新的视角。”
嫦娥六号带回玄武岩,最老达42亿年,首揭月背火山活动历程
1月15日消息,回溯到去年6月的时候,我国的嫦娥六号任务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伟大的任务中,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月球背面采集样本的壮举。并且,嫦娥六号成功地将1935.3克的无比珍贵的样品带回地球。
据报道,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上百名科研人员对 16 克月背样品开展多领域的分析研究。拿到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后,李秋立及合作团队从中挑选出了首批 108 颗玄武岩岩屑颗粒,玄武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携带着火山活动的关键信息。
借助离子探针技术,短短 3 个月时间里,李秋立及相关合作团队顺利完成了对 108 颗玄武岩岩屑的年龄分析,成功获得了新发现,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
研究表明,108 颗岩屑颗粒发现绝大部分都是 28 亿年的,其中有一颗 42 亿年的玄武岩岩屑非常特殊,目前是嫦娥六号返回样品里最老的玄武岩,所以月球背面的岩浆活动,持续了至少 14 亿年,月幔的深部的性质在这段时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是通过这份样品首次揭示出来的。
我国科学家基于嫦娥六号玄武岩颗粒的研究成果是人类首个关于月背火山活动的认知,为了解月球演化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与关键科学证据。未来,随着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进一步研究,更多月背之谜也有望被解开。李秋立表示,42 亿年的玄武岩岩屑,具有很特殊的特征,研究人员正在对这颗样品进行更深层次挖掘。
从报道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向 47 个单位分发了 289 份共计 85.5 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向 12 个单位分发了 16 份共计 37.1 克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利用最新分发的嫦娥六号月球样品,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还在月背样品特征、月球演化活动等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